之前讲选科,提倡大家按照自己将来要报考的专业要求来进行选择。
参见:高一选科,常见误区与推荐方法
比如你想学医,就根据目标院校的选科要求,来进行选科。
但是,有人会说,那我需要选的科目成绩不好,怎么办呢?
生涯规划中,常常要面临决策。
当面临选择的时候,怎么选是最佳方案呢?
一、以终为始
首先,我们要懂得以终为始。
比如,在选择路径的时候,要看大方向和终点在哪里,然后选哪条路走得最快,就选哪条路。
所以,我们要明白,选科,看似是当下决定走哪条路,但根本还是应该着眼于未来的去向。
因为你到了高三高考的时候,是需要根据你的选科来报考大学专业的。
如果那个时候你想报的专业因为选科要求没达到而报不了,该是多么遗憾呢?
可以说,我们选科,不是为的完成眼前学校布置的选科任务,而是为的将来的需要。
那么,以终为始就是必要的选科策略。
二、两相比较
其次,在两种选择难以定夺的时候,我们要懂得“两害相权取其轻”。
生涯规划领域,在做生涯决策的时候,会用一种决策平衡单的工具。
简单来说,就是把你想好的两种选择,列出各方面的利弊,然后进行打分,有利的方面就打正分,反之打负分,最终加总起来,比较总的分值。
总分值大的,说明利益更大,更值得选择。
其实,这就是我们俗话中常说的“两害相权取其轻”和“两利相权取其重”。
那么,想想看,你说你目前需要选择的科目成绩不好,如果选了,会有什么弊端,又有什么好处呢?如果不选这个科目,选了别的,利弊又分别是什么呢?
比如,你如果不选你的目标专业需要选择的科目,将来就无法报考自己想报的专业,这个弊端,跟你学习这个科目所需要克服的困难相比,哪个更大?
而选了这个科目的好处,跟选别的科目的好处,哪个更大?
三、抓大放小
再次,当我们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时,也可以用到一个原则,就是:抓大放小。
我们的任何选择都有利有弊,有失有得,但我们可以分析这个选择的利与弊哪个更大,如果利是主要的,就算有些小的损失或者弊端,也是可以接受的。
比如,你知道选了某个科目,将来就能够报考未来想学的专业,只是学这个科目比较困难,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那这件事的利应该是主要的,弊则会小很多。
或者说,利在将来,更加长远,弊在现在,只是一时。
相反,如果你不选这个科目,而是选了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,报不了自己未来想报考的专业,那么这样的选择,则会导致现在舒服了,将来的损失就大了。
也就是现在得了“小利”,却造成将来的“大害”,对吗?
这样比较下来,可能你就有答案了。
四、大局出发
其实,如果你知道将来要报考的专业要求你选某些科目,为了实现理想,为了将来的结果更加理想,那现在为之吃些苦头也是值得的。
否则,将来可能要吃更大的苦头,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比如我多次提到的这个案例,这个女孩,高中时选了文科,而到了30的时候,还是为了学医,要捡起理科的东西来学习。
而且,为了将来想学的专业,现在去学好限选的科目,也是在打基础做准备,这是必要的环节,以免将来到了大学里学习这个专业,就会缺乏相关的知识和能力。
再说,当你确定了将来要学的专业,知道你以后要学它用它,自然会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去想办法学好现在所需的科目,说不定会学得比那些放弃的优势科目更好。
而相反,如果现在选的是自己有兴趣有优势的科目,但却不知道未来要去学什么专业,没有目标性,就难以坚持,就可能在后来的学习中逐渐失去兴趣和优势。
所以,不用太纠结要不要选自己不擅长的科目,而是要想办法把需要选的科目学好,持之以恒,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所需打好基础。
因此,再次提醒大家,选科的时候,恰恰要注意下图中我用红框框起来的两个要素。
五、做好规划
当然,在这里,我也得提醒,要确定将来报考的专业,也不能只是凭想当然,或者道听途说。
如果你只是叶公好龙,并没有学习那个专业的决心和实力,比如很多人听说学理工科将来好找工作,就去选理工科专业,这就很不合适,而且选了也可能难以坚持。
参见:高一选科,选理科比选文科更好吗?
只有你真正做好未来的规划,确定了就是要选某个专业,你才能坚持去学这个专业和它要求的相关科目,也可以说才值得受这份苦吧。
现在常常有很多同学,高一时想着学理科将来报考专业多并且好找工作你,痛苦地学了三年后,到了高考结束真正要报志愿的时候,却不想报限选理科的专业了,因为害怕到了大学学得更痛苦。
这样的选科方式,不就是白白受罪吗?
所以,希望各位家长给孩子做好长远的职业规划,让孩子坚定地明确要报考什么专业,需要选择什么科目,这样他才能为之克服困难积极努力。
加油!